中國與全球貿易未來將走向均衡
發(fā)布時間:2022-03-16 16:53:36來源:乾潤鋼球
[摘要] 今年一季度我國出現(xiàn)了“六年來首次季度貿易逆差”,我國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扮演著向全球輸出總需求的重要角色,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隨著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再平衡進程的推進以及我國主動進行經濟結構性調整,我國貿易收支將逐步告別“高順差”時代,逐步向“平衡”狀態(tài)過渡,我國的內外經濟將變得更加均衡。
(中經評論·北京)前不久,海關總署公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出現(xiàn)了“六年來首次季度貿易逆差”。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國人的廣泛關注。在筆者看來,如何看待一季度的貿易逆差,這需要我們有更深刻的思考。不僅要看表面,更要看到其背后改變的邏輯,需要全面分析逆差的體現(xiàn)的本質特征。 首先,一季度逆差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在“雙高”的情況下產生的,這次季度出現(xiàn)逆差是在進口比出口的速度快很多,而且進出口都是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與一般意義上的進口增長快而出口出不去而導致的逆差有明顯的不同,這種在“雙高”情況下出現(xiàn)的逆差是健康的。 其次,它反映出中國內需型經濟的漸趨形成,正成為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重要力量。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與新興經濟體雙邊貿易增長勢頭強勁,2010年中國與東盟、巴西、俄羅斯、南非、印度貿易額分別增長37.5%、47.5%、43.1%、59.5%和42.4%,并成為這些國家順差的主要來源國。而且今年一季度,我國積極推進“貿易平衡戰(zhàn)略”以及為緩解與世界主要貿易國之間的摩擦,主動加大從這些國家的進口力度。正是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 我國出現(xiàn)了6年以來的首次季度逆差。此外,還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扮演著向全球輸出總需求的重要角色,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2009年,世界總需求下降了0.6%,中國實現(xiàn)內需增長13%,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1.6個百分點。世行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超過1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5%,連續(xù)兩年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第一引擎。這一切都表明中國靠自身結構的轉變正成為推動全球再平衡的重要力量。 然而,逆差的背后也蘊藏著種種隱憂。出口動力的不足反映出的是中國面臨的深層次結構難題,即以低工資報酬、高能源消耗以及高額出口退稅補貼的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加上原材料的全線上漲,以及人民幣匯率的快速升值壓力,中國出口部門面臨日益加大的競爭壓力。而在匯率爭端和貿易圍剿中,未來中國面臨的國際外部環(huán)境也將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從貿易順差走向看,中國將逐漸告別貿易持續(xù)、大幅度順差時代?! ∪蚍秶矗鎸θ蛐枨蠼Y構調整和發(fā)達國家進口需求減弱,糾結于復蘇與平衡的全球經濟,隨著“后危機”時期的到來越來越凸顯出其復雜性。全球經濟潛在增長水平在下降,最稀缺的資源是國際市場空間,中國既要著力擴大內需市場,又要壓縮過剩生產能力和爭取新興產業(yè)市場空間,調整壓力明顯加大,從而經歷外需停滯不前而內需尚未培育成熟的“轉型陣痛期”,這決定了為降低轉型的經濟成本,我們也不可能承受過大的貿易逆差。 應該講,此次的貿易逆差是進口快速增長和出口增長大幅減緩雙向作用的結果,暗合了“穩(wěn)出口、擴進口、減順差”的政策指向,體現(xiàn)了我國貿易平衡的格局正在動態(tài)平衡中逐漸改善,是主動性結構調整的結果。這就決定了我們追求的既不是過度的順差,也不是過度的逆差,而是一種“平衡”狀態(tài),是對以往失衡的一種矯正?! ∫粋€國家的貿易結構、貿易方式和貿易政策,是這個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產業(yè)水平和比較優(yōu)勢在貿易上的真實反映。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正趕上了全球產業(yè)與貿易分工體系重組的浪潮。我國緊緊抓住這一全球化分工的機遇,大力推行“出口導向型”發(fā)展模式,日益成為全球生產制造基地和各類制成品出口基地。但也造成了內需不足的經濟失衡。 不過,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失衡將逐漸得到改善,貿易失衡也將逐漸得到糾正。外圍經濟體,尤其是歐美發(fā)達國家,改變過度依賴負債消費的發(fā)展模式,致力于經濟“再實業(yè)化”,儲蓄與消費也將會逐漸趨于平衡,成為中國貿易走向長期平衡的外部推力。此外,人民幣區(qū)域化、國際化進程的推進,為中國貿易走向長期平衡的第三個要素?! 】傮w而言,伴隨著中國與外圍經濟體經濟發(fā)展的再平衡以及中國經濟和需求結構的轉型,中國貿易逐漸走向長期平衡將是大勢所趨。